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前额鳞入眶,没有眶前鳞,颊鳞入眶甚多。背鳞中央5-7行以上微棱。
描述依据标本 福建2雌。
形态描述 全长雌性(425+87) mm。生活时背面淡黄色,具有略呈横行的黑点,或形成断续的横带;腹面带黄白色,散有稀疏的棕黑斑点;头背面从鼻鳞之后到颈部,有一大黑斑块,自颈向后分裂为二纵线,有一黑线纹从眼眶向后达颈部。吻鳞宽度超过高度,从背面隐约可见;鼻间鳞短于前额鳞,前额鳞后外侧入眶,额鳞六边形,长度超过宽,长于从吻端到它的距离,短于顶鳞。没有眶前鳞,颊鳞1枚,长大于宽,向后入眶甚多;眶后鳞1,眶下鳞1,或眶后鳞与眶下鳞愈合为一。颞鳞2+2或2十3枚。上唇鳞
7或8,最后一枚最长,均不入眶;下唇鳞7或8,前4枚切前额片,颔片3对,第一对长大于宽。背鳞通身15行,除两侧最外一行其余均具棱。腹鳞154, 158,肛鳞完整,尾下鳞44, 48对。
雄蛇半阴茎伸达第17枚尾下鳞,在第6尾下鳞处分叉,具萼片状物而无刺。
上颔齿每侧4-8枚。
文献记载: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学系(1974: 65)报道福建崇安1雄蛇腹鳞146枚,尾下鳞60对;Pope (1935: 376)记福建崇安雄雌蛇各4号,上唇鳞7,少数为8,前颞鳞1或2,后颖鳞3或2,少数为l,腹鳞雄蛇151-160,雌蛇157-160枚;尾下鳞雄蛇58-60,雌蛇48-53对。
描述依据标本 福建2雌。
形态描述 全长雌性(425+87) mm。生活时背面淡黄色,具有略呈横行的黑点,或形成断续的横带;腹面带黄白色,散有稀疏的棕黑斑点;头背面从鼻鳞之后到颈部,有一大黑斑块,自颈向后分裂为二纵线,有一黑线纹从眼眶向后达颈部。吻鳞宽度超过高度,从背面隐约可见;鼻间鳞短于前额鳞,前额鳞后外侧入眶,额鳞六边形,长度超过宽,长于从吻端到它的距离,短于顶鳞。没有眶前鳞,颊鳞1枚,长大于宽,向后入眶甚多;眶后鳞1,眶下鳞1,或眶后鳞与眶下鳞愈合为一。颞鳞2+2或2十3枚。上唇鳞
7或8,最后一枚最长,均不入眶;下唇鳞7或8,前4枚切前额片,颔片3对,第一对长大于宽。背鳞通身15行,除两侧最外一行其余均具棱。腹鳞154, 158,肛鳞完整,尾下鳞44, 48对。
雄蛇半阴茎伸达第17枚尾下鳞,在第6尾下鳞处分叉,具萼片状物而无刺。
上颔齿每侧4-8枚。
文献记载: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学系(1974: 65)报道福建崇安1雄蛇腹鳞146枚,尾下鳞60对;Pope (1935: 376)记福建崇安雄雌蛇各4号,上唇鳞7,少数为8,前颞鳞1或2,后颖鳞3或2,少数为l,腹鳞雄蛇151-160,雌蛇157-160枚;尾下鳞雄蛇58-60,雌蛇48-53对。
大小
生物学
生活于山区700-1100 m地区。以蜗牛、蛞蝓为食。卵生,8月在茶山发现它的卵,每窝6-12枚,卵壳白色,卵径(22-26) mm× (12-15) mm。此蛇性温顺,捕捉后既不咬也无防卫动作。
垂直分布:700(浙江)-1000 m(贵州雷山)。
垂直分布:700(浙江)-1000 m(贵州雷山)。
生境信息
生活于山区700-1100 m地区。以蜗牛、蛞蝓为食。卵生,8月在茶山发现它的卵,每窝6-12枚,卵壳白色,卵径(22-26) mm× (12-15) mm。此蛇性温顺,捕捉后既不咬也无防卫动作。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
浙江(龙泉)福建(浦城、崇安、南靖)、江西(井冈山)、贵州(雷山)